蝗灾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蝗灾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以下是

  1. 饥荒地板的作用是什么?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它仅仅是一种装饰品,但实际上,这种地板具有重要的功能。例如,它可以起到保温或降温的作用,根据其材质的不同。此外,走在地板上还可以加速行走速度,而站在上面则可以减缓步伐。因此,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它是多余的,但它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 在翠微大厦的装修过程中,我们需要收集各种酒类。请问这里都有哪些种类的酒可供选择?

  3. 在翠微大厦的装修过程中,我们需要收集各种酒类。请问这里都有哪些种类的酒可供选择?

  4. 蝗虫如何在短时间内聚集成千亿只的数量?它们的繁殖速度真的有那么快吗?从一月初的毛毛雨到月中的倾盆大雨,澳大利亚的山火终于得到了缓解。然而,人们现在担心的不再是火灾肆虐,而是普降大雨之后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和洪灾。但实际上,还有一个近在眼前的威胁正在地下酝酿,那就是澳洲历史上留下了不灭印记的超级蝗灾!蝗虫其实是大家所熟悉的蚱蜢,是直翅目蚱、蜢和蝗的统称,全世界总共有超过一万余种,分布于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丘陵地带。蝗虫的食谱很广,禾本科几乎所有季节的植物都是它们的取食对象。我国的蝗虫种类主要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其中东亚飞蝗是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危害最重的蝗虫。为什么蝗虫能形成蝗灾?形成蝗灾需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干旱!因为干旱之后地下水位下降,蝗虫可以大量产卵,而且高温非常容易孵化。曾经有昆虫学家测算过,每平方米蝗虫大约能产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大约有黄虫50-80粒。简单算算就知道,每平方米的蝗虫大约有20-40万粒。黄虫到若虫再到成虫,只需要短短的30天,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蝗虫可以繁殖3-4代,每只蝗虫可以产200-1000粒卵。那么这一平方米的在三代之后将变成80亿只蝗虫,按一只蝗虫1g算,这批蝗虫大约有8000吨重。当这刚刚开始而已,因为更恐怖的是这些蝗虫每天将消耗难以计数的粮食与农作物的枝叶。干旱有助于蝗虫孵化,若虫阶段需要大量的绿植嫩芽,成虫阶段需要良好的天气。所以蝗灾大都发生在夏季干旱之后的夏秋交接季节中。而澳大利亚夏季极度干旱,加上近期雨水充沛,在夏秋季节形成超大蝗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澳大利亚可能面临的蝗灾在了解澳洲蝗灾之前,先来了解下非洲1月份刚发生过的蝗灾。那铺天盖地的蝗虫就像世界末日一样可怕,但也是很多非洲人的节日!东非在刚过去的一月份爆发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害,数亿只蝗虫从索马里以及埃塞俄比亚进入肯尼亚等邻近国家。这些遮天蔽日的蝗虫群每天移动可达150千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啃食农作物,同时一路上会产卵。蝗虫的进食量与自身重量相当,所以一个蝗虫群一天即可消耗数万人的口粮。肯尼亚气候学家拜比克表示,气候变化是蝗虫的繁殖条件开始变化的原因。蝗虫一路从埃塞俄比亚向的东非大裂谷南部的“粮仓”迁移,随着索马里的蝗虫群加入,肯尼亚的面临极大的蝗灾压力。这是25年来非洲最大规模的蝗虫群,而肯尼亚则已经有70年没有遭遇过如此庞大的蝗虫群了!非洲人正在抓捕蝗虫埃塞俄比亚的南方锡达马(Sidama)地区居民奥利沙表示,情况非常糟糕,但农民们仍然在顽强抵抗蝗虫,比如捕捉大量的蝗虫作为日常摄入的补充,甚至联合国粮农组织还提供了蝗虫食谱,建议烹制蝗虫时假如洋葱和咖喱粉拌炒。油炸蚂蚱烤蚂蚱澳大利亚的蝗灾对澳大利亚构成威胁的主要有三种:澳大利亚灾蝗(每年3-4代)、刺胸蝗(每年一代)和飞蝗(每年3-4代),还有小灾蝗、黄翅蝗和短翅蚱蜢等多种蝗虫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三种蝗灾发生范围非常广,主要区域包括昆士兰、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等5个州。从上世纪30年代来,大约每隔3-5年就暴发一次蝗灾。一般澳大利亚灾蝗通常在持续干旱后的降雨后发生。其中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内陆地区朗里奇在2010年4月14日遭遇30年来最严重蝗灾,数亿计的蝗虫毁掉了大量的树木和农作物。当地居民采取大量的自救措施,但仍然造成了大量的损失,估计整个蝗灾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超过20亿澳元!正从火灾中恢复生机的树木现在澳大利亚的山火确实在大雨中得到了缓解,但另一个隐忧正在埋下伏笔——蝗灾是澳大利亚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在已经不多见灾害却在澳大利亚隔三差五的发生,这当然也和澳洲的天气条件有关。因为澳洲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干旱季孵化,雨季若虫,再来干旱季蝗灾就爆发了。但如果持续雨季的话蝗虫就会因为翅膀潮湿,难以迁徙而很难形成灾害。愿澳大利亚及时处理隐患,不要让干旱火灾后的澳洲再来一波蝗虫的侵袭。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kcs.com/893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2024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